移动时代,如何做好互联网社区类产品设计

互联网社区经历了几代的发展,派系繁多,本文不想和大家一起回顾历史,也不想从大社区的概念给大家一个笼统的轮廓,讲些似是而非的道理,仅仅从移动互联网的角度出发,以独立APP的立场,聊一下方寸之地该如何设计与运营,顺便整理下自己的想法。

简述

人+人=沟通,沟通+运营=内容,内容+增值服务=社区
上面的公式给的比较粗糙,无非是想说明社区就是“人”与“人”构建连接,相互影响,通过合理的运营,能够产生出“内容”的场所。就好像你与一群不太熟识的人出去参加联谊活动,如果其中有个善于组织的人,这次小的线下聚会很可能成长为一个圈子的聚落。

定位

想做好设计并经营好一个社区,首要目标就是要明确定位,什么样的定位,决定了你的社区要怎么设计。至少你得很清楚,你要做什么样的圈子,是基于金融垂直领域的社交?还是基于同城交友?或是像知乎,建立个分享话题经验的社区平台?只有清晰产品的定位,圈出主要目标用户,挖掘典型使用场景,才能构画出产品主要功能。
打个比方,要做一个奢侈品鉴别、分享、买卖的高端社区。基于奢侈品,你可以定位你的用户在收入、消费水平这块相对较高,时间相对比较宝贵,如果我要选择平台,那一定优先移动端,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。基于分享,这个需求,延伸出去,有发布、浏览、分类等方面的需求。基于买卖,那就有买方、卖方,有价格、有交易、有纠纷等等。

互动

在前期产品的规划阶段,很多时候,一个team都要把自己当成种子用户。只有真正的参与进来,才不会一叶障目。所谓的,用户调研,不要仅仅理解成整理几个问题,通过几份问卷就搞定。如果有现成的竞品,不妨把自己当成纯粹的用户,完整的使用一遍功能,你会发现,想的远远比做的简单。
社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,或者目的,是让圈子里的人互动、交流。怎么样做到这一点,需要你去考虑。但是,如果你的功能,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,就像一潭死水,谈何社区?互动的真谛,在于有互动的需求。所谓互动的需求,在于圈子。用户都很懒,有些时候,一些推荐、一些成就可以触发用户去互动。当然好的输入、输出,人性化的体验,更是锦上添花!

生态

讲到社区的定义,就不能不提到社区的生态建设,好的社区生态可以满足社区自给自足的需求,生态是一个社区成长的基础,为在生态圈的上下游的供给方和消费方提供各种基础设施(工具)和服务(支持),让双方都可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。
生态需要考虑整个社区的方向,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多方在生态圈中的利益链条和平衡性。平台设计需要全盘设计这个平台上的社会结构,即“人”,“内容”,“规则”这三方面,通过产品给他们提供各种基础设施(工具)和服务(支持),并且通过运营,用各种手段吸引“人”或“内容”,来加大平台的市场厚度,同时制定“规则”来控制“人”或“内容”的各种行为(比如:交易),让他们在平台上高效互动,健康运行。

核心要素

人在整个社区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,在任何信息和关系的背后都是人在起决定作用,在广义上的社区定义中“社区是指有共同文化的人群,居住于同一区域,以及从而衍生的互动影响。”,认识一切活动的主体。
在做社区类功能时,运营的首要方向就是将自己的用户分群归类寻找特点。

熟人关系社区由于其特殊性,一般只会寡头独大,而且都会是器官级的产品,像微信朋友圈和facebook,都是这种熟人关系。微博由于其本身的媒体属性和来自微信的挤压,其熟人关系也在淡化,媒体属性更加突出。

生人关系社区是以内容为纽带形成的,多是基于兴趣而聚集,因内容而吸引,多采用单项关注的结构,或像论坛甚至采用无关系的结构。绝大多数的社区都属于生人关系社区,像图片类的Pinterest(花瓣),轻博客Tumblr(Lofter),问答社区Quora(知乎),博客Medium(十五言),设计社区Behance(UI中国),这些社区都是基于垂直领域或特定的场景来聚集用户,以内容为社区的整体纽带来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并且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之后的内容交互来服务的,转化成熟人关系可能性并不大。

平台用户关系这里主要指的是单向供给的平台,如电商平台(天猫、京东开发平台)、O2O平台(河狸家、美团、大众点评)、开发平台(百度开放平台、腾讯开放平台)、应用平台(AppStore、豌豆荚)等。在这些平台中,用户关系处于我们所说的“供给者和消费者是完全分离的两群人”,供给者和消费者不会建立关系。消费者而只是利用平台的渠道找到需要的服务,即使有限的互动,也主要是集中在消费者之间的。平台用户关系将不作为文本的重点。